金桥乡 - 概况

金桥乡辖15个行政村,96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23956人,其中农业人口23232人,土地总面积53平方公里,地理轮廓大致为“五山一水三分田,一分道路和庄园”。全乡耕地总面积28877亩,其中水田25877亩,荒山及林地面积42000多亩,森林覆盖率达50%,可养水面2463亩。
金桥乡境内西南方有一上天峰,海拨高221米,东西长4.5公里,南北宽3公里,属西山延脉,峰高石奇,气势浑然,山峦蜿蜒,孤峰突起,风光秀丽。传说八仙曾在此聚会,留下了仙人洞、仙人床、仙人鞋等景观。唐睿宗李显曾在此避过难;汉武帝及乾隆皇帝曾在此遨游过;宋朝著名诗人苏东坡也曾在此游览过;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常侍其师张位相国到此游玩,曾题诗:“山澄云澹兴幽然,坐在清空别有天,杖履逍遥忘远近,不知人间有闲仙”;进士苏芬在此读书开典,科为状元;清末诗人王少华也在此游览过,并有许多遗文留墨,相传至今。上

天峰现有名胜古迹20多处,如雷打箍、上天梯、天峰寺、慧泉、仙人洞、仙人床、仙人鞋、一线天、东鼓、西磬、仙姑浴池、四鲤朝天、跑马堎等等。登峰眺望,匡庐秀色,洪都娇容,西山积翠,云山碧绿,尽现眼底。其与大塘坪乡汪山土库、象山镇森林公园、溪霞镇溪霞水库遥相呼应,开发后可连成一体。
金桥乡风景秀丽,人文荟萃。据宗谱记载,有前清翰林熊遇泰;清乾隆已卯科举人杜琮,由知县、知府升广东督粮道、广西按察使司兼布政使司,诰授朝治大夫,例授通议大夫;清朝顺治三年举人杜果,翰林庶市,擢江南监察御史,钦命巡按浙江,后升山东济兵何道,诰授中宪大夫;解放后,金桥乡更是人才辈出,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在职副科级以上人员76人,农村实用人才540人,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力拼搏,同时也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,为建设美好金桥而共同努力。
金桥乡土质肥沃,资源丰富。属赣北鄱阳湖平原粮、棉、油、水产农业区,物产丰富。
金桥乡 - 产业

畜牧业以养猪为主。生猪养殖逐步由散户向专业户发展,全乡已有中、小型养猪场16家,仅2007年出售肉猪就达1.8万头。家家户户都养有耕牛,除农业用畜力外,牛贸市场也很活跃,每年都有不少的肉牛向外销售。境内水域面积广,适宜养鸭业的发展,500至1000羽的养鸭户已达25户,并出现了专业养鸭村,仅大庄、凤咀两个村就饲养蛋鸭6.5万羽。
渔业发展得天独厚。全乡可供发展淡水养殖的面积2643亩。以放养草、鲢、鳙、鲤、鲭鱼为主,全部实行了单户承包或联户承包养殖。
林业稳步发展。金桥乡森林资源丰富,现有林地面积42000多亩,森林覆盖率达50%,接近全省平均水平。用材林主要有杉树、马尾松、湿地松。经济林以油茶、乌柏、毛竹为主,油茶面积达3500亩。除此之外,还有杜英、樟树等风景林。
金桥乡 - 灾后自救
2008年遇到了罕见的冰冻天气,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,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。金桥乡党委、政府积极组织灾后自救。
一、千方百计抓紧抢修进度,确保在春耕前,修复所有损毁的水利设施。
二、组织干部深入村、组、户,发动群众开展抗灾救灾工作,搞好生产自救。
三、抓紧抢修好电力、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,积极筹措物资,把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。
四、紧急调苗进行补植,并加强对半死不活的苗木田间管理,实施松土、施肥等措施。
五、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,及时清沟排水、松土、施肥。
六、做好灾区物资供给和群众生产生活安排,及时组织调运群众生活必需品,稳定物价,保障正常供应,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。
金桥乡 - 强农惠农
为确保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,金桥乡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:
一、加强领导,明确责任。经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,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,其他副职领导为副组长,相关站所办人员为成员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步督查小组。
二、加强学习,统一思想。为营造浓厚工作氛围,由党群副书记牵头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学习培训,对强家惠农政策认真学习。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。
三、纠建并举,创新工作。通过监督检查,完善各项监管制度,制定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,创新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工作机制,做到依法理财,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。
金桥乡 - 经济发展

金桥乡 - 社会事业

金桥乡 - 新农村建设

一是强化领导。乡党委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,成立了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,完善了工作制度,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。
二是规划先行。为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,金桥乡以村庄规划为突破口,同时,充分发挥试点村样板作用。
三是点面结合。新农村建设中,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四是多资并筹。各个试点村在项目建设中,多渠道筹集资金,不等不靠,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明显提高。
五是创新机制。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以及村民代表的作用,捐助资金的管理、各项开支皆由他们负责,乡、村干部负责监管,定期向群众公布账目,群众也可随机查阅,让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、发言权和监督权,增加了透明度。
六是强化监管。各试点村在2007年的项目建设中,大都制定了项目建设进度表,建立、健全了保证工程质量的监管体系,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,稳步、保质的推进项目建设,确保将各个项目建设成为真正为群众谋福利的“民心工程”。